在科技投资的浪潮中,资金的流动往往伴随着创业者与投资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近日,企服科学独家获悉,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月之暗面”)的创始人杨植麟及其联合创始人兼CTO张宇韬,被前公司循环智能的投资人在香港提起仲裁。相关电子仲裁申请书已递交至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
截至目前,月之暗面尚未对此事发表公开回应。
循环智能,作为杨植麟和张宇韬创业前所在的公司,此次仲裁的申请方包括金沙江创投、靖亚资本、博裕资本、华山资本和万物资本等五家投资方。据知情人士透露,仲裁可能源于杨植麟和张宇韬在未获得循环智能部分投资方同意豁免书的情况下,便启动了融资并创立了月之暗面。
循环智能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面向企业营销客服的AI软件提供商。公司的三位联合创始人均出身技术领域,且均在清华大学知识工程实验室结识。杨植麟曾在CMU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苹果公司AI负责人Ruslan Salakhutdinov和Google AI智能首席科学家William W. Cohen。陈麒聪则师从亚马逊AWS AI负责人、机器学习泰斗Alex Smola,张宇韬则在清华大学师从数据挖掘专家唐杰教授。
在循环智能的创业历程中,尽管早期三位创始人在股权上均分,但杨植麟并非CEO,而是更多承担首席科学家的角色,负责AI和产品业务。CEO为陈麒聪,张宇韬担任CTO。后来,杨植麟和张宇韬参与创立了月之暗面,而前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张予彤,作为循环智能的第一个天使轮投资人,在月之暗面阿里融资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据AI投资人回忆,循环智能的估值一度达到2亿多美金。杨植麟和循环智能股东的冲突主要发生在2023年之后。业内普遍认为,这种矛盾可能部分源于融资时间窗口的紧迫性。杨植麟在一次采访中提到,2023年2月是他们集中进行第一轮融资的关键时期,如果延迟到4月,基本没有机会了。
接近两家公司的人士表示,同意豁免书迟迟未签,可能源于几家循环智能的投资方对循环智能在月之暗面所占股比的不满。在国内几家底座大模型公司中,月之暗面的估值上升速度最快,给循环智能时代估值缓慢爬坡的老投资人带来了巨大冲击。
月之暗面的融资历史一直充满波折。一位AI投资人表示,公司成立初期,尽管杨植麟技术禀赋过人,但缺乏商业和管理经验,因此估值能达到5000万美金已是不错。月之暗面的最早投资人来自红杉中国和今日资本,其中红杉中国也是循环智能的投资人。融资高潮部分是阿里近10亿美金的一轮融资,使月之暗面成为估值最高的独角兽,并提前进入30亿美金俱乐部。
值得注意的是,提出申诉的循环智能老股东并非全部,显示各方意见并不一致。多位投资人表示,一家连续创业者再次创办公司,如果未获得前投资人的豁免同意书,很多投资方不会打款。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机构也会约定“事后处理”,并配有相应的赔偿措施。
据另一位熟悉大厂战投生态的行业人士透露,阿里也已了解到此事。因为曾牵头完成对月之暗面投资的阿里战投负责人胡晓已于9月离开阿里,目前正在跟进处理此事的人是“阿里战投新的接班人沈沉”。今年上半年,循环智能的几位老股东曾给杨植麟发送过律师函,也有不少知名投资人参与其中的斡旋和调解,但事实来看,“并未被和解”。
在一位参与过多家AI公司融资过程的FA看来,因为时间窗口的紧急,这一代AI创业公司很多都会面对新旧公司的“历史包袱”问题。月之暗面自然也不能避免。只是对于这样一家成立才一年半的年轻公司来说,它要解决的棘手问题显然还有更多。
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企服科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ifukexue.com/?p=1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