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diss了中国企服不需要KA以后,整个toB的SaaS大销售们都出来diss back。
观点无非几个:
1、不是KA模式不行,是你的产品没做好。
2、不是KA不行,是你公司不入流,有把KA做好的公司。
面对这些人,我就回了两个:
1、你的公司做的好,晒出来,我学习一下。
2、我没看到KA做得好的上市SaaS公司,财报都是亏损的。
当然了,这两句话一说,就没人出来挑战了。
很显然,要么公司做的不好,diss back不了。要么是真的看过中国toB SaaS公司财报的,只能敲碎牙往肚子里咽。
事实上,2025年初,我跟圈内的一些老板做了交流以后,核心都是——如果要在中国把SaaS做赚钱,转模式吧。中国市场不是不能赚钱,是,收费的对象,是被限定的。有且只有专业人士,才会愿意付费。而且随着2025年这一轮AI工具的折腾,这个共识可能辐射了更广阔的的心智。
所以,我感觉这也是个时候,出来继续说说toP模式的优越之处了。
我一直倡导toP,可能动了很多人的蛋糕——比如骂我的大销售们。但我觉得中国企业服务的从业者们,迟早会get到,toP的优势是什么。至少老板层面,已经get到了。
第一个,toP和toB相比,本质是解决流量问题,从模式角度,把高质量可转化的流量规模化了。
我经常跟各种toB SaaS的市场营销总交流,毫无意外的,他们每个月的线索,最多两位数,有三位数的已经是行业大亨了。
然后还要在这个基础上,搞各种SDR清洗线索,BDR去对外刷墙。
老实说,我不知道——就这么点线索,为什么还要搞这多分工。一边学老外把自己的流程弄得人模狗样复杂到极点,一边根本没有任何有效产出。
很简单的例子,采购小谢同学今天收到老板命令,要采购一个CRM,于是小谢同学就去找个CRM官网填个资料,然后汇报给老板,我做了这件事了,等着对方来联系我,我再汇报。其实买东西这个事情八字还没一撇,老板根本说不定买不买。但CRM乙方那边,已经全公司沸腾了,第一我市场部又有了个新线索,第二我SDR又确认了一个SQL。
这个事情有什么用吗?没有任何用处。
因为toB吸引来的每一个流量,只是一个办事人,不是一个买单者。再接着下一个问题,全国有几个小谢在当天接到老板的命令要采购一个CRM呢?所以toB的流量少嘛。
看见没有,toB的流量就是这个现状,第一没有规模效应,第二也没有转化质量度。
很多人不知道这是模式的问题,反而认为这是努力的问题,要去想各种手段搞增长。所以我一直觉得那些搞什么toB增长、官网优化、SaaS指标培训的,都是XJB骗。这个事情如果有用,也不至于国内的SaaS只收这么点钱。或者我说的更直接点,你搞了那么多事,线索数可以翻倍吗?我要求不高,这个月100下个月翻到200?可以吗?
回答可以翻倍的请站出来啊,我小谢同学今天就交学费拜师。
第二个,toP和toB相比,其实是把议价权从甲方争取回来。
我想经过中国这么多年的房地产教育,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什么是买方市场,什么是卖方市场。
toP正好是解决这个模式的关键。
以前我讲过toP对效率的感知更深,这就意味着他们付费的意愿更加迫切。
举个简单例子,做新媒体的,就会买蚁小二。因为可以帮助他们一键发布多个媒体平台。做运维的,就要买向日葵,因为可以马上远程连接客户电脑解决问题。这些问题老板们感知不到,但是打工人分分钟就会付费。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通过一个付费工具,可以迅速的提高他们的能效,这个钱,是值得花的。
我没有举WPS的例子,是因为,这个例子太不明显了。但另一方面,WPS这个例子其实又非常明显。作为一个常态化作业的工具,如果我说你要为文档工具付费,很多人会举一千万个理由反驳我,他们轻松可以找到替代品。但很多人买WPS,以前是为了PPT模版,现在是为了AI生成功能。
嗯,能解决问题,就值得立刻付费。
但这些购买决策过程里,你看看,除了开发者和购买者,还有其他角色吗?
或者换句刺痛很多做系统SaaS的乙方的话——你看这些购买者,他们需要POC和请示老板吗?
很明显,购买者在这个过程里,只有两个选择,买,或者不买。至于什么时候买,花多少钱买,几乎是没有任何议价的空间的。甚至于,他们也不存在对比的过程。我用WPS已经这么久了,我不可能再去比较其他的工具——我只会选择到底买,还是不买,买什么。
一句话总结,整个toP的业务生态跟toB相比较,对开发者其实是非常友善的。开发者只需要定价,获取用户,转化用户。没有乱七八糟的甲方需求,没有乱七八糟的比价POC。在这个场景里,购买者是非常弱势的。不买这个产品,就不可能获得那些能力。也没有人来跟你议价,398的会员能否100成交,或者是拉扯半天。跟toB的采购过程相比,toP把这个过程变成了消费,完全没有审批和流程,也谈不上议价拉扯,成交决策是非常利索干净的。
就问你喜不喜欢吧?
第三个,toP和toB的业务相比,边际效应是非常高的
这个话题我本来不想说的,因为是,常识。
但整个中国SaaS行业搞到现在,根本就跳不出来思考这个问题。
边际效应和网络效应,其实都是上一代互联网平台用的词。结果整个中国SaaS玩到现在,把这个事情丢到脑门后面去了。
其实我很反感,一个软件系统卖几万几十万甚至大几百万。
这么做,本质是涸泽而渔。
如果你这个生意能做下去,那你会来带更多的竞争者。这么好赚的生意你以为你能全吃下去?
如果你这个生意做不下去,那你在做什么呢?一个小软件卖几百万然后标榜自己的产品有逼格?
我不认为SAP这类公司的模式,能在未来继续下去——说的不好听点,这都是IT互联网起来之前的元祖模式。
作为一个80后,我是见过家里装电话给邮电局交装机费的。
但如果把这个模式告诉现在的00后或者10后,他们大概率无一例外的觉得觉得这个模式是脑残吧。
觉得我话说的太满的欢迎举手,我打车来给你按下去。
卖几十几百万大软件的模式,不光你做不下去。巨头也做不下去。存在这么高利益的地方,要么甲方选择自研,要么乙方群起。你不可能真的认为大家都是傻子吧?
反之,用量逻辑会成为以后收费的主流模式——在云服务上你看到了,现在AI大模型也开始了。Sam Altman甚至在上个月说今年OpenAI的营收要翻三倍——能不能翻三倍先不说,他能做这个预测,依据的是什么?
以前我一直说,卖功能,本质就是一次性交易,你很难SaaS。结果很多人还偏要在这里缘木求鱼。
商业模式从卖功能到卖时间再到卖用量提供服务,其实是一个均值回归的过程。
能卖用量,才是一个价值展现的过程。你这一个工具,到底体现了什么价值。只有用量服务才能展现,并且让买卖双方都合适。——从长期来看,亏损生意做不下去,暴利生意肯定也做不下去。这是真正的商业常识。
从这个点往回看,你才能明白。中国toB的发展方向,在一开始就是错的。很多公司都渴望说我用toB去抬高客单价,保持利润,在这个基础上扩大规模。但中国从来不缺卷。所以如果你的赛道利润很高,那么就有很多人来抢你的市场。
那么这期间延展出来的应对是什么呢——很多人跑去做定制,以为从服务角度给大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就能维持自己的高客单价。这个模式在SAP和IBM的发扬下,越做越大。——然后你看到了,这两家公司现在已经放弃这么做了。所以,作为学徒,你觉得你还能比祖师爷更聪明吗?
标品才能提供更好的边际效应,这个道理我不用再讲了,只是在整个软件行业需要真正的落地下去。前几天有赞的财报看了吗?高客单价的客户已经全面萎缩了。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下去。
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企服科学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ifukexue.com/?p=13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