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服杂谈:这一轮吵中国SaaS,本质是资本和创业者已经脱钩了

以前是从业在反思,现在是投资在鄙视。

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关于中国SaaS的论战,总算暗淡下来。

这话题起因有点无厘头,是个雪球用户“暴风烈酒”出来讲中国SaaS如何没有希望。

“没有希望”,这个词,确实太重。

所以整个中国SaaS圈被点燃了,从业者和媒体纷纷登场,细数中国SaaS种种现状和未来。最后连明道云的任向晖这种圈内老炮儿都下场了,洋洋洒洒几千字,也加入了讨论。

当然结果不用说,还是那个老调重弹——第一中国SaaS需要时间,第二中国SaaS需要环境进化,第三中国SaaS需要抱团共建。

一句话总结,就是,等下去,中国SaaS希望在未来。

好的,我知道了。

其实中国SaaS不是没有吵过。

第一轮在2005年开始,一直吵到2013年前后。

那一轮起因是因为,互联网已经开始大有起色,但技术含量和专业性看上去更高的软件和企服还都没有,所以第一轮吵吵开始。

但第一轮吵吵,我觉得情绪里更多的是不忿。

什么叫不忿?

业外大惑不解,业内痛心疾首。是为不忿。

大家都在反思自己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中国企服赚不了大钱,为什么中国企服环境很差,为什么中国企服产品力还不够,为什么中国企服跟美国有这么大的差距。

最后核心结论两个,一个是互联网是toC,toC用户基数更大,toC用户感知价值更加明显。一个是中国商业环境会慢慢改变,在多个领域,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中国企服SaaS现在面临的是黎明前的黑暗。

这两个结论,堪称中国企服界的牛顿第一定律。

这么多年以来,中国企服界一直奉若真理。

别人赚钱的时候,看看这个,就悔悟了。

自己亏钱的时候,看看这个,就光明了。

而且那轮吵吵的时候,业内也没有闲着,各种创新都在继续。比如现在你们看不上的北森,在那时候就做了个产品,叫tita。

tita是干什么的,不赘述。但我想说,北森一个从测评起家的公司,肯定是因为有想法,才去做这个事,而且这个事情确实是有想象空间的。

从反思到行动,大家都是很认真的。

所以在2015年之后,中国企服开始迎接一轮轰轰烈烈的投资热潮。搞企服的,和搞投资的,在一轮争吵声之后,双向奔赴了。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虽然行业有很多困难,但大家都还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未来是美好的。

但这一轮,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回去看这轮吵吵的结论,背后的深意其实很多。

一堆还是很专业的人,和很专业的分析。最后结果就公认了一件事,虽然已经做了十好几年企服SaaS,希望在远方。现在做不起来,是正常的。

这是十年前的结论。

看过程,这一轮参与的人数更多,媒体关注度更高,但说了一大堆理由,全是在聊,这个事情为什么做不起来。

这是这十年里加入中国企服从业的专业人士的最新一轮体验。

梁朝伟跟黄警官怎么说的,三年又三年,三年又三年,都快十年了,老大。

十年过去了,中国企服没有做起来。但吵的还是同一个话题,得出的,还是同一个结论。

这就很迷。

在这一轮吵吵开始之前,中国企服其实很像中国的摇滚乐队。

什么意思呢。外国有什么,中国就有什么。外国没有的,中国也没有。

嗯,但凡在中国做SaaS,就要找个国外对标物。

我对copycat没有任何问题。但copy这么久了,一个都copy不出来,这就很有问题。

老板骂产品经理最常用的那句怎么说来着,抄你都不会抄吗?抄你都抄不对吗?

而且更大的问题是,这么多人都在抄,这么多更聪明的人都在一个前景广袤的赛道里抄,还全都抄不出来。

这才是中国企服最大的问题。

4月份我做了一次总结,中国企服的投资在退潮,还是在ChatGPT的势头之下。现在大半年过去了,大家应该看到,这个趋势在加剧。

十年了,一个事情的结论跟之前没有变化。那么可能说明的是,这个事情本身没有什么变化。

那就意味着,十年过去,投入了数百亿资金的一个行业,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什么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赚钱的趋势没有改变。

资本的市值缩水了,北森的200亿变成了50亿。容联的财报不说了。

也没有出现像阿里一样给员工分股票赚大钱的公司,也没有出现一直拿在手里跟腾讯一样不断成长的公司。

也就是说,十年过去了,砸完这么多钱以后,从业者也没有赚到钱,资本也没有赚到钱。

资本已经开始退潮了

回到这个文章的开头。

雪球的用户开始讨论这个事情,是什么意思呢。

十年前,二级市场的股民是不讨论中国SaaS的,这根本就不是一个他们认知得到的话题。

远有互联网和茅台,近有电池和医疗。二级市场可以讨论的话题太多了。

但雪球开始关注SaaS,意味着,这十年,企业服务已经在中国真的形成了一个赛道,一个规模级市场。

所以才有被讨论的价值。

有赞和明源云,一度把二级市场的眼球拉到这个赛道里,想佐证中国企服的光明前途。

然后疫情给这个前途打上了一个问号。

北森和容联,则在这个问号后面加了一个黑人脸。

你们要知道,在2015到2020年,一级市场几乎是不管二级市场的情绪的。

不管二级市场的情绪,意思就是,只要讲得出听上去还行的故事,多高的估值都有人持续接盘,而不用在乎二级市场怎么看待这个未来的IPO发行价。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企服在上一轮能够如火如荼的超额融资的原因。

事实上,几乎所有中国企服稍微还能看的公司的最后一轮,都是以“亿”级别的美金完成融资的。

什么概念?整个2023年到现在为止,公开融到过亿美金的企服公司,一家都没有。

但2023年开放后,企服市场并没有开始恢复,而且投资者也在丧失信心。

这个事情从雪球爆出来,源发地就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以前是从业在讨论,现在是投资者在讨论。

以前是从业在反思,现在是投资在鄙视。

那篇文章里,提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一个行业很多年都起不来的时候,就不再需要分析为什么起不来。”

从投资者嘴巴里说这句话,还是有点瘆人的。

全网公众号:谢秉航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企服科学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1)
上一篇 2023年8月23日 下午11:24
下一篇 2023年9月11日 下午5: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