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服杂谈:巨婴太多,可能是中国企服最大的问题

我没有抬杠啊,我只是给巨婴们梳理一个基本逻辑,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市场下。

上一篇文章发布以后,我收到了各种评论。

其实我上一篇文章讲的很清楚,投资人跟企服,基本已经脱钩了。

为什么?赚不到钱啊。

创业者赚钱,按张数论。投资人赚钱,按倍数论。

估值和倍数都起不来,投资人为什么要投你?

这是最大的逻辑。

脱钩的意思,就是,投资人在企服这个行业里,要想通过资本手段来赚钱,现在看下来是不太行的。那么,不投这个行业,可能是最佳的选择。投资人也要给LP交差啊。

但,企服行业的从业人员们有很多奇怪的评论就来了。

有说“行业没希望,大家都不要做好了”。

有说“不赚钱是大环境的问题”。

我觉得这些群众们,又可怜,又可笑。

你赚不到钱,就让别人不要做?

你拿不到投资,这个生意就不做了?

别人吭哧吭哧赚了十几年,你亏了十几年,然后抱怨大环境?

这些巨婴的想法,我无法苟同。

企业服务是个非常艰深的行业,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赞同这句话。

中国的这个行业在资本市场上,没有拿出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同类的表现,是事实。

但赚钱这个事情,两说。

我很想请问这些巨婴们,你们到底有没有搞清楚,中国企服应该怎么走?

再翻译一下,除了融资IPO上市以外,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套现?

我以前讲过一个事情,就是,中国企服其实是被投资人拉着走的。

逻辑是,只有SaaS模式,能够在资本市场上提供仅次于互联网平台的高倍数。

但这是投资人的赚钱逻辑。

你一个做企业服务的,走投资人的路,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吗?

当然我觉得这里面,想去IPO和骗融资的,其实是双向奔赴。

大家都想通过倍数获得更大的杠杆,这没问题。

但你的绝对值够看吗?

一年收入1个亿不到的公司,可能在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服务行业里是最常见的存在。

你想估多少倍?

20倍PS?那你市值也就3个亿美金。

3个亿美金是什么?三分之一个独角兽?

而且我给你还原回去。

你的产品要做到多么完美的SaaS指标和增速,才能估出来20倍PS?

就凭你1个亿不到的收入?

更细的我不拆了,懂的都懂。

其实企业服务不是个新行业,他一直存在。

比如你们最喜欢的华为。

华为上下,难道都想着估值倍数这件事吗?

人家那个绝对值,你觉得要多少年才能追上?

天天盯着估值干什么?正经做收入嘛对不对。

从上面这个角度来说,企业服务的从业者和投资人脱钩,我不觉得是坏事。

2015年的那一轮增长,是企业服务被揠苗助长的一轮。

所有的投资人都想要更高的倍数,才选择投资企业服务。

但收入基数不够看,倍数自然起不来。

这两个不是线性关系,是阶梯关系。

所以我一直反对,国内的企业服务公司,天天看那些什么花里胡哨的ARR啊LTV啊CAC啊。

这些玩意儿看着是挺高级的,但做不起来,光看高级的有什么用呢?

市值又不是靠逼格去换倍数的。

就不能认真的好好看看收入绝对值这个事情吗?

而且退一步,在收入这个大目标面前,很多无效工作都可以被过滤掉。

什么私有化部署接不接啊,定制做不做啊,客户成功怎么搞续费率啊。

我真心觉得这都不是中国企业服务公司现阶段该关心的事情。

天天还那么多课程搞得人模狗样的。

一句话,做过10个亿的收入绝对值,公司能盈利,再回头看这些东西,再谈PS。

接地气点,对大家都好。

当然我承认,我最近讲话越来越不客气,主要就是因为,中国企业服务这一波歪风邪气越来越重,巨婴越来越多。

我很早说过,投资和创业,在本质上其实是背离的。

一个你自己还没做起来但确认度很高的事情,为什么要给别人分股份?除非你确认度不高,要找别人来分担风险。

一个你自己能做起来而且赚利润的生意,你为什么要去拿融资?除非有更大的倍数和套现手段。

这两条别杠,杠就是你还没赚过钱,还没见过资本和人性的本质。

怪环境的巨婴,多半是亏不下去了,但除了融资又找不到别的赚钱办法。

怪行业的巨婴,多半是自己做不起来,但其他行业又不懂。

有一说一,企业服务赚钱的中国公司,其实很多,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做远程控制的贝锐,在中国市场上打败了德国巨头Teamviewer,市场占有率太高以至于现在开始出海了。

做人力资源的大易,名气跟北森一时无两,但想想清楚以后卖给用友套现了。

做财税服务的不说了,一年利润过亿的大把,不方便说那么清楚而已。

我没有粉饰他们,但这些公司做企业服务坚挺十几年至今,过得肯定比巨婴们开心很多。

没别的原因,人家赚实钱的,比讲故事造概念的那肯定是靠谱许多。

高成年初的时候搞了个SaaS分类,说企业服务就四个派别,增收降本合规提效。

然后一时之间业内不少企业服务公司恍然大悟,按图索骥,开始给自己算命。

看出来问题在哪里没有,一帮号称专业搞企业服务的,听投资人给自己画象限。

我给企业服务归过类,生产力工具,流程管理工具,资源。

两端是刚需,中间最薄弱。

巨婴们就还偏爱搞中间。为什么,中间最简单,看上去最像企业服务,搞管理嘛。

所以把目标用户圈定为老板,把企业服务决策直接跟老板挂钩。

老板不要生产资源吗?老板不要趁手的工具吗?

你做不出来,所以你以为老板们也不关心。

然后还要搞很多“我只负责这个负责不了那个”的边界论来反向洗脑老板。核心意思就是,你买了我,我不对效果负责,做不到的还是做不到。

你觉得这样老板们会买单吗?

我没有抬杠啊,我只是给巨婴们梳理一个基本逻辑,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市场下。

你觉得这样老板们会买单吗?

左边想讲故事忽悠投资人输血,右边搞不定客户赚不到钱。都不成功,所以,怪大环境。所以,觉得这门生意干不下去。

我还是重申那个观点,投资人跟企服脱钩,是好事。

第一,你不必背负更多的投资人对时间节点和公司体量的期望。

第二,做真正的企业服务要做的产品。我这句话就不太客气啊,你比投资人还不懂这个行业,你白做。投资人的认知和那些大概念,对你做业务一点帮助都没有。你关心的,永远是你的用户要解决什么问题。而且,肯定首先不是管理的问题,而是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做收入,忘记倍数,忘记SaaS。做不到10个亿的收入,不要看SaaS模式和那些高级指标。我再说的直白点,那个丁点收入估个倍数,都是纸面富贵。真的上了市,又怎么样呢。去了二级市场,业务做得好,股民自己投钱帮你编故事帮你忽悠人,比你讲的精彩一百倍。但他们永远是后面的0,你才是前面那个1。

我不认为中国企服暗无天日,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多的需求在这里。

但这个市场目前来看,就是被裹挟太多,瞎逼逼太多。

上一轮很多人都比估值比融资,那从现在开始,请中国企服开始比认知比业务,中国人这么卷法还不能对市场输出自己的认知、方法论和工具,这个结论跟上一轮“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肯定卷死老外”明显就是背道而驰的。

话说到这里,你们也应该知道中国企业服务现在有多么荒诞和多少巨婴扎堆儿了吧?

全网公众号:谢秉航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企服科学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上一篇 2023年8月28日 下午9:49
下一篇 2023年9月29日 下午5:4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