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海,就出局”——这句在中国企业软件行业流传甚广的话,真有那么夸张吗?
或许你听说过:在新加坡,客户采购软件需要 100% 预付款;云智慧在亚太市场正面硬刚国际巨头 ServiceNow;店小秘的东南亚产品 BIGSeller 靠着 “1分钱策略” 在东南亚引爆用户增长……“出海”,真的有点香。
近几年,国内SaaS市场逐步成熟,随之而来的是增长放缓,“出海” 正从一种战略选项,变成越来越多 ToB 企业的现实路径。尤其在生成式AI、远程办公、数字化基础设施全球化延伸的背景下,全球软件市场出现新一轮“通道重构”。
中国企业软件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出海窗口期。
出海,不是地理概念,而是能力考验
“出海”两个字很简单,但真正走向国际市场,需要企业在产品、组织、策略和耐心上完成一次“重构”。
不同于 ToC 领域的流量打法,ToB 软件的全球化不是一次复制粘贴,而是一场本地理解力的较量。
美国市场足够成熟,是技术力和产品竞争力的试金石;日本市场精细保守,对服务细节和本地化适配提出极高要求;中东市场数字化建设方兴未艾,政府驱动强劲,但节奏慢、信任建立周期长;东南亚市场极度分散,文化和业务环境复杂,是组织灵活性与本地运营能力的综合演练场。
这就意味着:出海不能靠“赚快钱”的思路,更不是“旧地图寻找新大陆”。它是一场全新世界观下的市场经营,要对每一个市场都建立真正的理解。
现在是ToB企业“出海”的最好时机
为什么说现在是中国 ToB 企业出海的最好时机?不仅是“国内增长放缓、出海成势”这种表层逻辑,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软件正在迎来 “能力成熟 + 机会叠加” 的关键交汇点。从内功到外部环境,我们正站在一次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起跳点上:
第一,中国ToB软件已在国内积累了足够的产业理解力。无论是工业、零售、医疗、教育,还是政企大客户场景,国内的数字化复杂性对软件公司是一种训练,如今反而成为在海外同类场景中“降维打击”的优势。
还记得在新加坡的Gitex展会上,勤策创始人兼CEO刘昭在观看了展区的国外产品之后感叹“国外SaaS比国内差远了”!
第二,全球用户对“中国软件”的接受度正在快速提升。过去中国SaaS公司出海更多以性价比取胜,如今越来越多海外用户开始认可“中国方案”的创新效率、产品体验,甚至AI能力。
全球化不再是“Made in China”的延伸,而是“Built for Global”的起点。
第三,AI是全球通用的生产力工具,中国AI+SaaS的结合,为出海创造了技术跃迁的机会窗口。这是一次可以“换赛道上车”的新机会。
成为真正的“出海破局者”
要成为真正的出海破局者,关键在于“路径”和“节奏”。
从国内出发的企业,往往容易高估产品,低估本地运营;高估复制能力,低估重构成本。真正的破局者,往往是在以下几方面完成了认知与能力跃迁:
- 市场理解力:能真正理解目标市场的用户行为、采购逻辑、决策流程、合作生态,而非仅靠渠道试错。
- 组织韧性:具备小步快跑、灵活应变的能力,能在不同市场快速形成“前哨部队”,与总部有效协同。
- 产品适配力:知道何时坚持,何时妥协,能以本地语言、界面习惯、数据合规为前提,完成深度本地化。
- 长期主义:把出海作为战略工程而非业绩补充,愿意给市场足够的时间来发酵、验证和积累。
“企业软件解锁全球”,不是口号,而是新一代软件人的使命
今天的中国ToB企业,站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时代交汇点上。一边是国内增长趋缓的现实,一边是全球软件市场巨大且结构性“缺口”浮现的机会。
出海,不是所有企业都该去的路径,但一定是值得最有能力和志向的企业深度思考的未来。
在这场关于全球软件新秩序的探索中,真正的破局者,不只是走出去的那群人,而是能走进去、活下去、长出来的人。
他们将重新定义“中国企业软件”的全球角色。
5月23日,崔牛会主办的 AI 发现者城市峰会·深圳站 将以“出海破局者,企业软件解锁全球”为主题,邀请来自用友、店小秘、万兴科技、纷享销客、GoogleCloud、帆软、日铁软件、明源云、实在智能、快批/Epaifa、多点国际、筷子科技、天润融通等企业的创始人及海外市场负责人,共同分享他们在全球市场实战中的经验与教训。
本次峰会将聚焦中国企业软件如何突破出海难点,寻找增长新路径,助力更多“出海破局者”探索出全球化经营的成功之道。
即刻报名,拓展你的全球视野!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企服科学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